黄银云 胡新岗 丁越勉
[摘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在类群特征上应具有健全的“复合性”职业人格、全面的“共识性”职业素养和典型的“职业性”类型特征。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是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科技强国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现实选择。在培养策略上,应科学制订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特色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合理组建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特色班,实施人才培养的因材教育;
高水平打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奠定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高标准建强产教研创融合型技术平台,夯实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
高质量建立政行校企研协同育人机制,保障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拔尖创新技术人才;
类群特征;
培养逻辑;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黄银云(1977- ),女,江苏姜堰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胡新岗(1974- ),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丁越勉(1984- ),女,江苏姜堰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人力资源培养输出的重要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党育人、為国育才的重任。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中高端应用科技、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集中交会点,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力为产业升级、国家复兴、民族富强培养一批拔尖创新技术人才[2]。明晰高职教育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类群特征、培养逻辑,有助于高职院校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何培养人的问题。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策略,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实践。
一、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类群特征
(一)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应具有健全的“复合性”职业人格
职业人格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健全的职业人格构成了求职和就业后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心理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创新型国家和技能型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应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涵养民族家国情怀,弘扬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家型、技术型、管理型、社交型等类型职业人格相融合的“复合性”职业人格,即要同时具有强烈的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坚定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诚信为本、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开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虚怀若谷的美德,以及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
(二)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应具有全面的“共识性”职业素养
拔尖创新技术人才是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具有创新特长的特殊人群,不仅具有全面的“共识性”职业素养,还具有突出的专业素养。“共识性”职业素养是不分行业、不分专业、不分职业的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共有的综合素养,即具有较强的创新求索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创新创造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做出创造性贡献、开创工作生产新局面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此类人群在通识素养上,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道德修养和职业情操,个性开放包容,乐于团队合作与协调,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求知探索欲望较强,身心素质优良并愿意吃苦耐劳,语言表达及文字驾驭能力强,学习工作能够持久而专注,善于广泛猎取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在专业素养上,相较于传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言,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应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全面掌握专业(群)知识,熟悉专业(群)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专业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突出。
(三)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应具有典型的“职业性”类型特征
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就业面向是企业高端和高端企业,就业岗位通常具有挑战性高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因此,他们首先应具有较强的“生产胜任力”,即熟练掌握所在企业或同类企业生产性岗位(群)全流程核心技术技能,胜任本专业领域内的项目化岗位(群)生产任务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运行管理及实操工作,能客观总结评价生产中的得失成败,并进行反思改进;
其次,应具有过硬的“岗位创新力”,即善于发现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的问题并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优化完善意见或建议,能有效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项目任务生产流程优化再造,可根据企业意图独立或协作参与企业产品(方案)开发设计及技术升级,能独立或合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最后,应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力”,即不仅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工艺优化等带来的岗位变动,还能根据跨行业、跨专业、跨岗位的工作需要,及时有效地学习并能满足新岗位的就业需求。
二、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逻辑
(一)社会逻辑: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是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
发展是第一要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政策、市场、主体联动支持创业创新发展局面。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全面提升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选拔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来承担“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因此,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已成为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战略选择。
(二)产业逻辑: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是科技强国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必须拥有一大批创新型技术人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提出“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借此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产业,实现产业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尤为必要。因此,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在科技强国战略框架下不仅是迫切的需求,更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三)教育逻辑: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是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现实选择
构建“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近十余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一贯目标,也是党和政府赋予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2012年6月,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6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作为主要目标之一。2019年3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2023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要求“推动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综上可知,培养拔尖创新技术人才既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改革的现实选择。
三、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方案,增强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基于专业培养专门性人才的纲领性文件。依托高水平专业群,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課程体系,强化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是高职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3]。一是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对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能够体现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专业的专业体系。二是明确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合理设置创新教育类系统化课程。专业群底层基础或平台类课程可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自媒体内容创新与创意、创新管理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文化、基本创新素质及基于专业的创新认知。中层模块的专业课程如技术创新概论、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等,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创新基本能力及学术规范养成。高层专业拓展课程如企业创新实务、创新发明与专利申请实务、企业项目企划书设计等,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及技术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三是教学安排环节,通过专业学习、技术研发、技能创新、岗位实践一体化设计,做好生产服务、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专业教学与创新兴趣活动、专业创新(创客)社团、创新创业训练等第二课堂的衔接,突出“工学研结合”,实现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融合育人。
(二)合理化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班,实施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因材教育
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是深化高职院校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特长人才的特色化教学改革,因此,应选拔目标人群、组建专门班级并开展特色化教学[4]。一是目标学生的选拔。需全面考虑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创造力等多个方面,可借助创意类活动、创新性比赛、实验性项目、开放性问题、任务障碍排除、研究性课题等方式,也可采用观察、访谈和评估表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培养价值。二是特色班级的组建。从现代学徒、卓越工程师等培养群体中遴选目标对象,或者在专业群内分专业或跨专业海选,形成小班化、团队化的班级,也可采取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模式,每个班级(团队)配备校企双学业导师各一名。学生可根据研究领域选择导师,通过项目(课题)与导师进行沟通联系,实施研究生式培养。三是特色学材的配备。除常规教材外,可以将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岗位核心技术标准、科技研发项目、专利发明等融入职业技术课程,编写培训式讲义或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四是教学模式的选择。探索集工学研用创于一体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五是建立任务化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创新项目、产品设计、专利发明等方式,实施综合化动态性考核机制,倡导过程性评价,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优培劣退。
(三)高水平打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奠定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高职院校需通过岗位设置、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创新文化培育、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评价、创新支持政策等多方面的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确保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5]。一是科学设置技术创新型教师岗位,建立产业引领导向的跨专业教师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根据产业类型,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研究的团队进行分类管理,强调团队科技创新的质量和实际贡献。二是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共组“双师结构”教师模块化教学创新团队,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学术型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型教师的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招聘行业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任教、合作研究或参与项目。三是加强创新文化和科研诚信建设。强化教师科学素养道德教育与培养,倡导质疑批判、鼓励创新探索的科研文化。加强对教师科研创新过程的考核与监管,建立创新成果查新与公示制度,提高教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对于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建议建立健全教师纵横向课题申报流程管理制度,坚持项目课题主持人负责制,实施科研诚信“一岗双责”机制。四是深化研创体制改革,合理调整研创评价导向,建立以服务需求和创新成效为导向的研创评价机制。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载体建设,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资源开放共享。五是落实科研型教师创新创业等相关政策,选派科研水平高、创新成果优秀的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通过引技入校、送智入企、兼职兼薪、以创代工等方式,建立多元联合创新生态,并将教师的科技咨询反响、产品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质量、社会服务成效、技术推广影响及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力度等作为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的重要参考,激励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高标准建强产教研创融合型技术平台,夯实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
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研创融合型技术平台,推动产教研创用有机衔接,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的必要路径。一是地方政府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引导高职院校与优质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共建产业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等,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全产业链条,为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奠定校企合作育人基础。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的技术创新中心,以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项目开发、教学评价标准制定、教学装备研制推广为抓手,汇聚丰富的产教资源,形成支撑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三是依托企业真实科研课题、技改项目、生产项目,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创新及关键岗位能力。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应属于行业企业重要岗位(群)的典型生产任务(群),在生产上具有共识性、通用性,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复杂性,在技能上具有多点性、综合性。四是依托产教创融合型技术平台,开展指定项目的既定型竞赛与自选项目的开放性竞赛活动。校企双师以专家及指导者的身份发布实践项目以及提供指导,通过项目小组组建、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资源收集、加工制作、成品展示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与规划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五)高质量建立政行校企研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运行保障
拔尖創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多元培养主体的协作性、多方培养资源的聚合性以及体系化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构建“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制约,技术融通、人力融合、信息融汇”的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科研机构多元主体长效联动协同育人的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6]。一是建立政治与政策引领机制,确保高质量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保障培养模式的正确指导,以政治站位为前提,通过国家政策引领的手段,确保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二是构建资源要素协同机制,集聚各方资源以推动协同育人[7]。依托行业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组织,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校企研混编师资团队的构建,确定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模,实施培养方案制订与课程体系设计,形成支撑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实践基础。三是建立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顺利推进。成立政行校企研等多方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产业主导、校企双主体、科研机构及普通高校支持的架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共生共融、共享共赢”的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新生态,通过对接与整合人才、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多元主体之间教育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共建共享。同时,建立有效的培养与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促进各培养主体之间的协作与共担,提高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钟秉林.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3-5.
[3]王云鹏.走好科教融汇育人路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23(Z2):16-19.
[4]王伟,杨德广.新时代我国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阶段[J].教育发展研究,2023(Z2):24-31.
[5]彭术连,肖国芳,刘佳奇.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及变革突破[J].科学管理研究,2022,40(6):122-129.
[6]王新凤.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与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23(7):57-60.
[7]罗志敏.科技自立自强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10-12.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策略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年20期)2016-12-12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10期)2016-11-18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