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10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10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 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二、旧知迁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练习,应用提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白板强大的媒体插入功能,播放一段西安世园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1到7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利用注释功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利用白板的调整透明度和隐藏功能,把直条变成线,再变成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第三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8月~12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交流时利用白板的互动性突破画图的难点——确定点的位置;

出示1月~7月和8月~12月两张游客情况统计图,利用白板的隐藏和拖动功能把它们合并成一张,从而对去年整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再预测今年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数据分析的完整性,又为深入分析数据、进行合理预测提供素材。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园会景区4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个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医生,利用白板的图片交互淡化功能,通过对制作合适体温变化图的研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制作折线统计图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情境二:我是小裁判、情境三: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两个情境主要是利用白板隐藏错误选项,呈现隐藏信息,拖动正确的标题,组成一张合理的、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完整性、严谨性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情境四: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白板使统计图完整呈现。

四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先通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读统计表

1、让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2、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读统计图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10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完成统计图

1、看书,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

3、完成统计图。

4、交流,展示。

5、看图回答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

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

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制表时间

多       比较    发展趋势

预测     建议    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制表时间

多       比较    发展趋势

预测     建议    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6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谈话: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枚数       第几届

国家

23

24

25

26

27

28

29

中国

15

5

16

16

28

32

美国

83

36

37

44

39

35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7

2.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3、完成教材第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 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实物投影or电脑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

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结合的悲哀。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8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过昨天的学习,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我就是以书本为本,直接利用书本上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正所谓刺激多了,学生也有些麻木了,感觉练习题虽然设计得很好,但是由于形式的呈现不具有神秘感和新鲜感,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数学练习也要讲究些策略,讲究些新鲜度,讲究心理效应。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但随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打破了课堂的沉默,出现了本节课的亮点。

第2题中说统计的内容是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增长情况统计图。之后在解答第(2)小题“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问学生怎样计算时,学生回答:用2004年电话用户数减去1999年电话用户数。这时陈吉如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错了!图中的数据是增长的电话户数。“哦!为什么?”因为题目中说了是增长情况统计表!“你真细心!”果然题目说的清清楚楚,是增长情况统计图,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敏锐地注意到此等细微之处,值得表扬,说实在的,我对此也没有心理准备,虽然课前也精心备过课,但对于教材的信任,还是让我忽略了这一细节。“对于陈吉如同学的想法,你们有什么意见!”张终南同学起立发言:老师,这里的数据指的是这一年总的电话户数,因为第(1)小题问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里的数据指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用户数,而不是增长的用户数。师:你也是个很细心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谁的意见正确呢?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如果将数字加在一起的话,都接近13亿了,整个中国才13亿人口,所以这里的数量指的是总的电话用户数。听着两位同学精彩的剖析,我非常高兴: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教科书在这里出现了错误,你们用一丝不苟的好学精神发现了这个错误,避免了误解,老师都没注意到,老师要感谢你们,编者也会感谢你们的。老师要表扬你们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好学精神,我们的学习就应该这样。(自发的,同学们鼓起了掌)从掌声中,我读到了自豪,也读出了自信,更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勃发,我相信那——是对数学的热爱。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9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奥运会相关图片、展示板、白板笔(红、蓝)、课堂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篇10

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两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从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7月,乙市出现在1月。

(2)甲、乙两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两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气温从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达到最高,从8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气温1月最高,然后从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达到最低,从9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知识,推断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市的月平均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是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学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布的照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班和这个班身高的分布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拍成照片。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推荐访问:折线 教案 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