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安 李思颖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社会的富裕;
少数人富裕
富裕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富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与少数人富裕共存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绝对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富裕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不能将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富裕混为一谈。本文拟从理论逻辑、历史发展过程和实践维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社会富裕的属性的根本差别进行探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少数人富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呢?答案是否定的。是不是本质特征,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和说辞决定的,也不是由表面现象决定的。从理论逻辑来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由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拥有高水平的生产力,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先进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建立在更高水平生产力基础上的先进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会共同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属性,尽管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实现形式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相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发展的一个阶段,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同富裕会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虽然历经曲折,但一直在努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努力根据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而不断促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而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先进生产力发展道路和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而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从实践来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得以不断推进。这些充分显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替代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产品规模,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品种,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的局面。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无论发展到多高的水平,其始终是资本的生产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全过程,生产力再发达,也是服务和服从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根本不可能有共同富裕。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尽管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并没有改变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困的局面。从实践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制定和实施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切表明,共同富裕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少数人富裕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富裕永远是少数人的富裕,是资本家的富裕,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富裕。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先富和后富不是少数人富裕,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然要经历一部分人先富的过程,但一部分人先富是为了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66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实行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必须让劳动贡献大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措施,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进行的一切改革,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和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意味着劳动者之间劳动产品分配的不平等。马克思指出:“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此,分配结果不平等实属必然。即使劳动者的劳动相同,也会因为种种具体情况,在个人之间出现差别。马克思指出:“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
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并且马克思认为,这种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指出:“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富裕的先后和程度的差别”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先富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先富和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的富裕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存在先富带后富,只会存在少部分人富裕,大部分人贫困。在资本主义社会永远存在的只是资本所有者的富裕,资本所有者本就是依靠对劳动人民掠夺而富裕的,他们根本不可能带动大多数劳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多种资本,有实体经济行业的资本,包括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农业资本、交通运输资本等,也有虚拟经济行业的资本,如金融資本等。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不同类型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占比会发生变化,不同类型资本在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分配中的占比也会发生变化,在资本所有者之间也会出现先富与后富、多富与少富,但无论是先富与后富,还是多富与少富,都与共同富裕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只能被资本所有者剥夺,资本所有者是不会允许广大劳动人民分享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财富的。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财富高度集中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标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坚定不移的首要任务,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前提和根本保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没有生产力的更高水平的发展,不可能有共同富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标,正因为要实现共同富裕,才要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从理论逻辑来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发展始终是为了共同富裕。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提出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在努力发展生产力,始终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规律,适时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逐步推进共同富裕。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努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创新驱动,黝力协调发展,推动共享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都将共同富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富裕从来都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目标。从理论逻辑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价值增殖,这个价值增殖是资本价值增殖,资本由资本家占有,一切价值增殖都归属于资本家,而雇佣劳动者不可能从价值增殖中获得任何收益,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富裕只可能是资本所有者的富裕。在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资本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价值增殖自然也相应更加集中,少数大资本所有者占有大量财富,这正是资本主義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力的发展都是为了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增殖,生产力越发展,资本所有者占有的国民收入和财富的规模越大。、比重越高,劳动人民并没有从生产力的发展中分享到他们自己所创造的超过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几百年里,始终没有改变过贫富分化的局面,即便在生产力发展到智能化的时代,贫富分化依然存在,并且贫富分化状况更为严重,不仅相对贫困继续存在,而且依然存在绝对贫困。从实践来看,资本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致力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动机和行动,而是共同致力于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殖。因此,无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发展到何种水平,它始终是服务于资本价值增殖,服务于少数大资本家的财富增长,它始终是为少数人谋福利的工具,也因此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限度。
三、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能共享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成果,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不能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
没有对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共享,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生产力发展成果是否能被劳动人民共享,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消灭了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劳动成果的条件,提供了劳动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的条件。既然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劳动者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成果也应该归劳动人民,因此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总财富的不断增长,因此能够为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提供越来越雄厚的基础。从理论逻辑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共享社会。无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构是什么,无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它们都必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由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促进共同富裕,它们变革生产关系,以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就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努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从实践来看,共同富裕有着系统的政策安排,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不断发展等,都在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
能让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是不可能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的。从理论逻辑来看,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者要利用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既有充分的内在驱动力,也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要最大限度地占有劳动者创造的生产成果,必然会排斥劳动人民共享生产成果。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从来都没有实现生产力发展成果共享,所能看到的只是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不断占有更多的生产力发展成果。尽管所有的生产力发展成果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但资本家从来都不允许劳动人民共享。排斥劳动人民共享的资本家对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垄断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一次又一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实践来看,资本家眼里从来都只有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从来不愿意与劳动人民共享由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不会把共享作为政策目标。这些决定了资本家独占、寡占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资本主义社会绝对不可能让劳动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以维护和促进资本家特别是少数大资本家的富裕为目标
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政府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上层建筑的特殊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因为政府拥有强制力,政府行为对共同富裕有着十分熏要的影响。如果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政府的干预会促进共同富裕,如果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政府的干预只会让少数人富裕。政府到底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还是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政府的性质不是政府自己决定的,而是F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在性质截然不同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因此,社会主义网家政府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网家政府的性质必然不同,行为目标也必然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必然始终以实现和发展共同富裕为行为目标。从理论逻辑来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网家的政府要以共同富裕为行为目标。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的性质。政府不是独立存在的,实际上是由生产关系及其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所组成的社会形态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政府,不可能存在脱离生产关系性质的政府。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的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网家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必然要代表和努力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必然要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完善执政党的党内法规和宪法等法律以及政策体系,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促进对外开放,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断加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建设。从实践来看,政府明确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确立了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并且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包括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这些必然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以上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本质上必然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政府。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不可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从理论逻辑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不可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网家的政府只能代表和维护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可能成为劳动人民的政府。资本主义网家的政府不会代表,也不可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是私人资本的政府,是总资本家,是资本的组成部分,其必然是以资本家的富裕为目标,这也是资本主义网家的政府存在的前提。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网家的政府从未将共同富裕作为其行为目标。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政府始终坚定地维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坚定地维护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系统为资本家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提供保障。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维护市场经济运行,也不过是将其作为维护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手段。政府一直是富人的保护者,始终充当资本家私人财富的“守夜人”。从实践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建立起了保障资本家权利的保障体系。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保护资本家财产。、保护剩余价值生产.、保护雇佣劳动制度和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劳动成果权利的政策,推行的经济管制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本质上都只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创造条件,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更加集中于少数资本所有者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颁行的任何法规,推行的任何政策,都不会也不可能以实现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并不会改变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的分配结构,未来依然是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多数人贫网的局面。这些表明,資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本质上是以资本家的富裕,特别是少数大资本家的富裕为目标,而从来没有以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是服务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促进少数人富裕的手段
社会保障等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是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有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资本主义社会也有社会保障等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但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功能存在根本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同其他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一起,共同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保障同其他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一起,为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创造条件,服务于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的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根本上是要促进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来看,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共同富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发展过程,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安排,什么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就会实行什么制度。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因此劳动者之间必然出现收入差别,但他同时指出,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除了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须进行的扣除之外,还要扣除:“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马克思指出:“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显著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可以理解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还要通过按劳分配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并通过这些“扣除”增加公共服务和增加无劳动能力的人的收入和生活保障,以此来促进共同富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出来之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显然是建立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以,共同富裕的发展没有终点,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和政策,也会是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目标和政策,当然也是社会主义阶段完成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更高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政策。共同富裕的实现和发展始终要依靠社会保障等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就开始通过构建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来促进共同富裕,并且在如何通过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不断优化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不仅有短期、中期的发展方案,还有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期安排。这些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不是权宜之计,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必然也不是权宜之计,尽管具体政策措施会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调整,但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和性质不会改变,并且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体系还会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
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但不能误以为其是为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实质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和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都是服务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社会保障更是一种权宜之计。从理论逻辑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和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性质。无论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还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都要以如何有助于价值增殖,尤其是有助于大资本的价值增殖为目标。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基本手段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根本上是为了缓解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的生产的不断扩张和消费的相对萎缩之间的矛盾,它本不是为了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而是为剩余价值的实现,从而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不断扩大创造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的发展只能限定在有利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范围之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社会保障就不可能再发展。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并不是要真正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不是为了劳动人民的富裕,而是为了资本所有者的富裕。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其他网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也是逐步出现的,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如果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人民的消费等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没有不利影响,生产力再发达,它们也不会建立由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构筑的所谓社会安全网。资本主义诞生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并没有社会保障,只是因为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劳动人民的消费严重赶不上资本价值增殖的需要,才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调节矛盾的一种手段。那些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迄今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只要资本价值增殖需要,就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但只要不符合价值增殖需要,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被废除。何况,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本来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制度安排,它不可能改变劳动人民贫困的境地。其他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性质与社会保障一样,都没有真正改变劳动人民贫困的境地。从实践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各项安排都是服务于价值增殖的需要,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和结构的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规模和结构的调整都是服从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需要,不可能成为促进劳动人民富裕的手段。这些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是也不可能为了劳动人民的富裕,而是为了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的富裕。总的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存废以及调整都服务于价值增殖需要。
六、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来自全体劳动者的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的富裕来自对雇佣劳动的掠夺
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实现只能来自全体劳动者的劳动付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来源。从理论逻辑来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能来自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因此没有人能不劳而获,要致富,就必须付出劳动。马克思说,“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两”,“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所以,从每一个劳动者个体的角度来看,要多获得消费资料,就必须多付出劳动,因为已经不存在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得财富的条件;
从社会整体来看,要使每一个劳动者获得更多的消费资料,就必须增加消费资料规模,而这必然要求全体劳动者付出更多的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活劳动投入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因此价值总量的增加必须依靠增加活劳动投入。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消灭贫困,还是实现小康,依靠的都是劳动者付出更多的劳动,既包括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增加劳动投入数量,也包括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提高劳动投入质量。正是在全体劳动人民不断增加劳动投入的条件下,社会财富总规模才不断扩大,才逐步创造出走向共同富裕的条件。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实行按劳分配政策,激励劳动者增加劳动投入,继而增加消费资料,推进共同富裕。总之,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依靠全体劳动者的劳动付出,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同样依靠全体劳动者的劳动付出。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少数人即资本家的富裕,资本家的富裕完全能够通过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掠夺来实现。从理论逻辑来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所有者完全能够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资本家的富裕完全不需要付出劳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使资本集中程度不断提高,财富也必然更加向大资本家集中。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资本家的富裕并不是凭借他们的劳动投入,相反,在没有任何劳动投入的条件下,他们变得越来越富裕。他们变得越来越富裕凭借的就是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利用他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掠夺雇佣劳动者。因为雇佣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而劳动力市场又始终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尽管劳动者之间会因为劳动力供求关系等的不同出现收入差别,但总体而言,不过是获得生存工资。因此造成,一极是资本家富裕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极是雇佣劳動者贫困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根源就在于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从实践来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程度只会不断提高,雇佣劳动者面临的竞争越发激烈,尤其是在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雇佣劳动者收入增长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一极是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极却是雇佣劳动者地位的急剧下降,是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掠夺的变本加厉。总之,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富裕不需要资本家付出任何劳动,完全依靠对雇佣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掠夺。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识到,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富裕,但那只是少数人的富裕,即资本家的富裕,而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但那不过是服务和服从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手段,绝对不是为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共同富裕,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社会也会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和共同富裕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