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树叶课后反思(六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蓝色树叶课后反思(六篇),供大家参考。

蓝色树叶课后反思(六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蓝色的树叶课后反思篇一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新课的导入。课开始,我出示最常见的绿色的树叶,并让学生说说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回答:金黄的、红色的等,就是没有蓝色的,此时我板书课题。在揭题后,我问学生,读完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然就问了“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于是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从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林园园不愿意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李丽,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她觉得自己太小气了。”有的说:“她觉得没有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有点不好意思。” ……我又问:“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林园园还会这样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相信林园园能知错就改,不要把她当成批判的对象。“如果是你,你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当我遇上困难没人来帮助我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人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你们想对林园园说些什么呢?”这一说话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说见过黄色的、红色的树叶,此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季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春天有绿色的树叶,秋天有黄色的树叶……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2、整节课之中,让学生自由读文过多,要在读书的形式方面多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集体的自由读文,教师也不便于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3、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在几名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小声地说”“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词,是训练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来。

4、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读书时拖音、低着头读书、不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掉。

蓝色的树叶课后反思篇二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

1.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

2.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

3.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

4.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

不足:

1.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2.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蓝色的树叶课后反思篇三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还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蓝色的树叶课后反思篇四

《青蛙看海》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我在教学此课后,颇有感悟。

1、在情境中教学,趣味贯穿始终;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而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童话天地”的情境,将相对枯燥的语文学习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有机联系。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导入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丰富、画面生动的“童话天地”,然后由大家熟悉的“智慧老人”发出邀请:“欢迎进入童话天地”,紧接着,“童话天地”之门打开,课题“青蛙看海”跃然画面。短短二三十秒的时间,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迅速激活了学习热情。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童话天地”重现,向大家展示其丰富的内涵,既首尾呼应,又将趣味贯穿始终,使整个教学融入一个完整、和谐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的学习的乐趣,唤起了学习的欲望,乐于学习。

创设情境,也有助于人与文相融。根据低年级学生乐于表演这一特点,在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和松鼠登山的辛苦、感受他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时,创设了“青蛙登山”的情境。师生共同参与表演,佩上标志,师扮演“松鼠”,生扮演“小青蛙”,在“松鼠”的带领下,“小青蛙”一级一级往山顶跳。在表演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中。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登山看海的小青蛙,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小青蛙登山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人与文融合在一起,情感得到了升华。

2、落实基本功训练,凸显语文本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抓住第一范文的本质,落实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此外,词句训练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展开。如在教学“苍鹰指路”时,联系苍鹰的话“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进行“只要……就……”的句式训练;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一级一级”、“不知不觉”的意思……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将理解语言、积极语言、感悟语言融为一体,知、能、情的培养在相应结合中进行。

3、教学手段灵活,重视点拨学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习枯燥乏味,学生易疲劳。为了避免这类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分角色读、师领读、演一演等,使课堂气氛保持活跃,结构有张有弛。其中多媒体起到了明显的优化课堂的作用。《青蛙看海》是看图学文,加之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因此,课文插图、重点语言训练都借助多体展示。尤其在教学“松鼠帮助青蛙登山看海”时,设计了课文录音配上动画。多媒体声、情、画并茂的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听听、看看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感性认识,再读读课文,就不难想象松鼠帮助青蛙的情景,体会出青蛙由失望到又充满希望的心情变化。教学采用了图文式板书,课题、高山和大海的简笔画,三张动物图片构成了美观新颖的板书,它和教学环环相扣,最大发挥了板书的功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老鹰、青蛙、松鼠图片,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图片的移动,形象展示了教材内容,并且起到了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的作用。随着讲解,老师廖廖几笔勾勒的“高山”、“大海”,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一经图示,则一目了然。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文,还发挥了激发情感、入情入景、指导朗读的功效。

教学中还强调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如朗读指导。“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谢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朗读训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中。在指导朗读对话时,引导学生要读好苍鹰的话,就要把自己当成一只苍鹰来读。“指路”要读出指路的语气;而苍鹰有强有力的翅膀,飞上高山很容易,所以它的话还要读得轻松。这样层层点拨,学生慢慢就读出味来了。同样,要读好松鼠和青蛙的话,也要把自己当作松鼠和青蛙,体会不同的心情,才能读出恰当的语气。在指导朗读“就这样……”一段时,我就告诉学生要一边想象一边读,才能读出感情来。

4、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课堂得到延伸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认为,阅读教学不是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理解“青蛙跟着松鼠登山”时,课文只提到“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我在指导学生表演、朗读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时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受伤了,咬交牙坚持住;”“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向上跳”……品读完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吗?”这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想夸夸青蛙”,有的说:“青蛙不怕困难”、“青蛙一心想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有的学生的回答令人拍手叫好:“是苍鹰和松鼠帮助了青蛙,还有自己的毅力帮助了青蛙”,“我要学青蛙不满足于湖边想看大海,我也不满足于学一点知识,而要学很多很多知识。”这样的答案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更丰富、更贴切。由于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超越了教材,陶冶了情感。

最后,借助“童话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像这样既生动有趣又能让我们受到启发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小朋友们利用课外时间去尽情地阅读!”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堂得以延伸。

蓝色的树叶课后反思篇五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蓝色的树叶课后反思篇六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

通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必须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推荐访问:课后 树叶 反思 蓝色树叶课后反思(六篇) 蓝色的树叶课后反思(六篇) 蓝色的树叶教案反思